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 - 金龍國小
跳到主要內容區
:::
:::

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

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
校長呂金榮
「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是一本我最近讀的書,這是目前相當暢銷的教育叢書,沒錯,在家長日前夕我們就聚焦在孩子的教育問題,讓孩子有豐富的學習生命,並成為生命的主人吧。
我們應該同意「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有甚麼樣的未來」,身為教育工作者、家長,相信人生的學習是無所不在的,我們都希望孩子的學習最終是自己為生命的主人。
每個人都是個人與主體,都有自己不同的興趣能力與個性,教育工作者面對不同主體,不能以一致的教法與標準來教育,這樣是教不出優秀各具能力的好學生;而家長更不能再以簡單的思維只是要求成績好,而漠視孩子各具興趣能力與個性的天性,應拋棄以往揠苗助長的教育觀,讓您的孩子發揮他的專長。
受教育並不等於獲得知識,因自己各具不同的興趣能力與個性,在受教育的歷程中,便可能有各種不同的發展方向,有的喜歡探究,追求知識;有的人喜歡動手做,把自己的想法發揮出來,各有所需與所愛,這些都對,只要他有學習方向,老師家長從旁協助,引領孩子找到願意專注的事,他就能找到自己的所愛。
我們常思索一個問題,教育的目的為何?當然每人都有不同的思維與要求,從學校言,學校教育學生能有因應未來社會的能力,這是知識與技能的教育,同時在身心上亦要培養學生理解別人感受的同理心,EQ之父丹尼爾高曼在「未來教育新焦點」一書中提出重啟生命教育,要學生學習到「社交與情緒學習」的五種核心能力:自我覺察、自我管理、同理心、社交技能、良好的抉擇力。大家仔細察覺現今社會氛圍,這五種核心能力不是孩子必須要學習到的嗎?學校、家庭是不是應該合力去進行這五種核心能力的養成。
自我覺察、自我管理:
從自我覺察去專注自身思緒與感受的內在世界,精準的辨識自我的內心變化,找到妥適管理自我的方向,同時了解與掌握自己的內心世界,即使被外在干擾,也不會心慌意亂,簡言之就是要讓學生有專注力,並能自己控制,而這是可以從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去培養的。有些學校已經開始教導孩子要「關注」,也就是運用注意力在自己的想法與感覺,不要受內心騷動的影響,如創客課程、低年級的「呼吸夥伴」、某些老師於課堂上推動的讀經教育、以及近年推動農事教育等等課程。塔夫‧保羅所著的「孩子如何成功: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新教養方式」一書中,深入探討「毅力」的價值。「毅力」即一個人有能力辨識人生目標,即使遭遇挫折與失敗仍不屈不撓,愈挫愈勇。今天與老師分享的1.01法則經驗,亦是毅力與關注的實現例子,當你能夠鼓勵與要求孩子每天都要比前一天進步一點點,那怕是每天進步0.01,1%,持續不斷,有毅力,經過一年的時間,你的孩子的實力將會成長為一年前的37.8倍;但如果您的孩子每天偷懶一點點,哪怕只是偷懶0.01,1%,經過一年的時間,你的孩子的實力將只剩下為一年前的0.03倍,這差異有多大?古語云:積少成多、積沙成塔,不就是最好的明證。在這個例子裏,每天不停的關注,有毅力,那一年後,你的孩子不也會具備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的能力了,那相信他就能控制自己的人生了。
同理心、社交技能、良好的抉擇力:
這是目前孩子極缺少的能力。自我覺察、自我管理是學會關注自己,而同理心就是對他人的關注。了解他人的感受以及他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同理心的基礎,也是社交技能、相互合作,和團隊運作得以成功的必要條件。學校教育談到同理心時,常會忽略要幫助孩子培養一顆充滿關懷他人與同情的心,光知道他人的感受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將心比心,樂於助人一臂之力,這是良善與品格的起點。同理心不僅要有認知同理,也要情緒同理,感受對方的感受,最後更要同理關懷,自然將關心化為行動。打造一間「關懷教室」是非常重要的,老師會向學生表現與示範充滿仁慈與關懷的行為,並鼓勵學生用同樣的態度來對待彼此,經過實驗顯示,在這種充滿支持的溫暖氛圍中進行學習,效果一定最好,因為那裏充滿安全感,可以感受到支持與關懷。心情愈糟就愈自我中心,如果利用引導式反思活動,例如「跟我一樣」,引導孩子想想常見的傷痛、悲傷、希望、恐懼、憤怒、良善與被愛的需求,來開拓孩子的眼界,了解他人對世界的感覺與看法,避免只用單一觀點看待事情,而出現負面的刻板印象與霸凌行為。「幫助孩子學會做出好決定」,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把問題好好思考一遍,將各種可能性分析清楚,從中找出最好的處理方式,這種思辨能力會成為他們人生中作出明智抉擇的重要基礎。從同理心的學習,連結自己與他人,形成社交技能,打造一間孩子心中的「關懷教室」,「幫助孩子學會做出好決定」,具備良好的抉擇力。
現在人類的基本技能,因科技的發展,使得生活環境受到嚴重影響,造成一種「網路去抑制化」的現象,因無法從簡訊與電子郵件獲得互動順暢,使得本身身體複雜的神經迴路系統無法從腦部獲得正確訊息告訴情緒迴路如何得體因應,那就會做出錯誤判斷與行動,這大家可從網路世界,人手一機的社會態勢中一窺端倪。這是目前學校、家庭應重新再次面對,是要更花心思去讓孩子繼續生命這堂奧秘的課程。
瀏覽數: